开元

资讯站分类 > 行业时讯

红旗渠之魂

更新时间:2018/9/19 9:58:17

“劈开太行山,漳河穿山来,林县人民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”。这句歌词萦绕在我脑海里已有40多年了,印象特深。1974年,我下乡插队落户后,一部名叫《红旗渠》的大型纪录片在全国公映,生产队的打谷场上也放映了。影片记述了林县人民为了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,凿山挖洞,架桥建渠,历时十年,建起了主渠、支渠和分渠共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,硬是将浊漳河水引入了林县,拯救了百万亩缺水干旱的耕地,甚为壮举!当时,我是边干农活、边听着广播里不断播放的这首《红旗渠》主题歌,成了难以抹去的记忆。    

修建红旗渠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。当年,《红旗渠》还在联合国总部放映。敬爱的周总理曾对国际友人自豪地说:“近几年我们有两大壮举,一是自行设计建造了南京长江大桥;二是修建了红旗渠”。


今年初夏,我去了林州市,即原林县,为了去看红旗渠。毕竟是看过纪录片,听了几年的主题歌,还是很有感情的。我所住的酒店背靠太行山,这山没坡没峰,就像大地上一堵高大威武的巨型石墙耸立在眼前。望着这山,红岩峭壁,不由得浮现出纪录片中修渠人锤击钢钎,凿璧炸石的场面。印象犹深的是这修渠人,从山顶上缚着吊绳下降至半山腰的空中,似荡秋千、似空中走步,用手中的篙钩将松动的石块清理干净的情景,历历在目,令人揪心和震撼。 

我们来到了林州北约30多公里处的红旗渠青年洞,此地已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。洞口处,人头攒动,一批批成人团队在此排队合影留念,成班成队的中小学生在听着介绍,这是个很好的红色旅游、研学旅游的实景地呀! 


望着这山、这渠、这洞,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部纪录片中,回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。林县地处北太行山东南,为豫晋冀三省交界处,这太行山将浊漳河阻隔在了山北面的山西境内。林县无水资源,土地贫瘠,人民生活十分贫困。自明代以来,干旱造成粮食颗粒无收就有30多次。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“人相食”的事件。新中国成立后,虽做过局部的水利改造,但还是“杯水车薪”。近百万亩的耕地,水浇地仅一万多亩,逢干旱还是遭灾。


1960年,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,10万人披挂上阵,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下,用简陋的工具施工,自制炸药、石灰、水泥,以牺牲了81名干部群众的沉重代价,终于建成了这红旗渠。陪同我的朋友说,凿下的石块如果连接起来,可从哈尔滨铺到广州,真令人咋舌!取名为红旗渠,也是有“高举红旗前进”的含义。当时,开凿这青年洞,是“引漳入林”主干渠上的关键工程,先后有两批各300多人的优秀青年,组成突击队在此奋战近一年半,凿通了623米长的隧洞,故被命名为“青年洞”。    

在景区,我们乘索道缆车上了玉皇顶峰。在半空中向下俯瞰红旗渠总干渠,一条水渠婉如“天河”盘贴在悬崖峭璧上,伸向远方,时隐时现。在峰顶远眺,豫晋冀三省交界的太行山美丽风光尽收眼底,确有“鸡鸣三省”的意境。

望着山西省方向,我寻思着,过去在河道的上、下游村落,为了争夺水源,村民群殴的事件时有发生。而红旗渠水源的引流是林县人在山西境内进行的,放炮炸石,凿山修渠,打破了平日的安宁,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活,连家畜也被炮声惊得四处乱窜。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大家理解帮助,协商协调,团结一致,才会有如此壮举。    

下了索道,望着石碑上“红旗渠”三个字,我似乎看到有一个“魂”字在显现,并越来越清晰。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水渠,一座文物,一个旅游景区,它更是人们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,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一笔精神财富。它有魂!它在释放出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”的精神能量,这也正是新时代所需要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8年6月

 (原刊于2018年8月24日《松江报》文艺副刊)


加拿大育空
测试广告位

关注微信

关注微博


奉贤海湾旅游区

copyright © 2014 版权所有归上海酷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
沪ICP备14050400号-1